×

讀新聞

吃對食物逆轉生病體質?! 台大教授沈立言:學會「藥食同源,精準飲食」,對症吃出健康!

發佈日期:2020/10/05

4515

吃對食物逆轉生病體質?! 台大教授沈立言:學會「藥食同源,精準飲食」,對症吃出健康!

越來越多醫學、營養、食品相關研究報告顯示,健康或生病的根源來自於日常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。而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,按照個人體質設計飲食,使得吃下去的食物更適合自己的身體,也是近幾年新起的「精準飲食」趨勢。

因應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,除了配戴口罩等基本防護措施,更重要的是該如何提升個人的健康及防禦力,才能最根本避免病毒的侵犯。國際傳統暨互補醫學協會(IATCM)及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於2020年9月25日所舉辦的「2020藥食同源第三次論壇」,討論主題為「個人體質與養生保健」,與會專家就指出,若平常飲食吃得健康、養生,生病機率將大幅降低。



用飲食預防或治療疾病已有久遠歷史!


國際傳統暨互補醫學協會理事長/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沈立言於演講時提到《黃帝內經》中的一句話:「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謂也。」說明早在遠古時代即有養生的觀念,他還指出中國各朝代皆有食療相關書籍,例如:《神農黃帝食經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,說明用飲食預防或治療疾病已有久遠歷史!
「中醫藥食療存在於中華飲食文化已有數千年歷史,然而一般民眾可能認為中醫藥食療方離我們很遙遠,殊不知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食材與飲食觀念均是來自於《黃帝內經》中所強調的上工治未病的概念。」因此沈立言教授致力於推廣食療相關的研究,希望藉此讓民眾體會到運用食療方促進健康的重要,提高身體的免疫力,以落實從農場到人群健康(from farm to human beings)。





依據體質挑選食物才能吃出健康!


而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,按照個人體質設計飲食,使得吃下去的食物更適合自己的身體,也是近幾年新起的「精準飲食」趨勢。

「第一步,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體質,再選擇適合的保健方法,才能最有效率的促進健康。」沈立言教授強調,依據體質搭配正確屬性的食物,才能達到吃出最大健康效果。
飲食要如何搭配體質,要先了解自己體質的性狀(例如寒熱等體質)。中醫老早就有非常細緻的體質觀察方法,沈教授舉例指出,有研究發現,食物的屬性可以影響不同體質的人末梢微循環速率快慢。「要簡單區分寒熱體質,可以從身體是否怕熱、末梢微循環速率快慢等方面來觀察。」
「屬於寒性體質的人,冬天時手腳時常感到冰冷,末梢微循環速率速率較緩慢,此時可以給予溫熱的飲食,例如:薑母鴨、羊肉等。屬於熱性體質的人,常感身體燥熱,且末梢微循環速率較快,此時切勿給予溫熱屬性的飲食,以免造成口乾舌燥,應給予寒涼性食物,例如:西瓜、蓮藕等」。他發現許多民眾雖有「食補」的觀念,但因為不了解自己體質而常常吃錯了食物。




另一方面,現代西方醫學與營養學的觀點,雖然論證方式不同,但「食療」的理念與中醫不謀而合。
「越來越多醫學、營養、食品相關研究報告顯示,健康或生病的根源來自於日常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。」參與藥食同源論壇的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。



除了「吃飽」、「吃好」,更要「吃得健康」!


她舉例說明不正確的飲食會影響身體健康,譬如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 18.8%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、8%為失智症患者,很可能是因為「日常飲食中吃入較多的鈉、膽固醇、飽和及反式脂肪等,使得腦容量變小,促進腦部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,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(BDNF),而影響到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,進而使大腦不健康,認知功能也較差!」

「飲食影響我們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,正確選擇各種食物,可獲得身體所需的每種營養素,且使吃入與消耗的熱量達到平衡,並維持內分泌、免疫力及細胞新陳代謝的正常,使身體順暢運轉、活力充沛。」許惠玉主任指出。

與會學者專家都認為,所謂的保健,不應該只是一套固定的模式應用於全體民眾,而是更精準的個人化健康營養設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