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讀新聞

肌少症、關節炎、骨質疏鬆…都和它有關?骨科名醫:戒吃1食物

發佈日期:2023/01/06

1736

肌少症、關節炎、骨質疏鬆…都和它有關?骨科名醫:戒吃1食物

你知道嗎?除了腸胃道疾病之外,神經系統的退化、免疫疾病的失調、骨質疏鬆、關節炎、肌少症都是腸道對小麥(麩質)不耐症的臨床表現。小麥(麩質)製品不是很健康嗎?為什麼會讓身體發炎、產生疾病?來聽聽骨科名醫-蔡凱宙怎麼說。

小麥的總產量是世界第三的糧食作物,直接吃口感不佳,多磨粉製成麵包及各類麵食,成為許多地區民眾的主食來源,以小麥為主食的文化由來已久,為何它會變成危害健康的主要食品呢?

以前麥田被形容是「金色麥浪」,如今已經看不到了。美國生物學家諾曼·布勞格(Norman Ernes Borlaug)在墨西哥進行農業科學研究,把亞洲的小麥和美洲的小麥品種結合,培育出矮稈的侏儒小麥,原本高達兩公尺、結小穗的高桿小麥,如今已經被麥穗堅挺、產量大、僅45公分高的矮桿小麥(侏儒小麥)所取代。他在糧食改革上的成就,讓千萬人解決了飢餓的問題,他因此於197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,被稱為「綠色革命之父」。如今全球大多數地區,九成九都是侏儒小麥的天下。



關鍵1:小麥麩質容易引起過敏


小麥產量提高,解決了糧食問題,然而科學家卻發現,小麥麩質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後遺症。

雜交後的小麥品種和其母株的蛋白質成分相比,小麥麩質蛋白的結構改變了,品種改良後的小麥麩質容易引起過敏,破壞小腸絨毛細胞,甚至引發腸漏症,導致免疫系統疾病。

小麥麩質(Gluten)就是我們俗稱的「麵筋」,麩質讓小麥食品變得Q彈,但是這種小麥蛋白黏性強,無法完全被人體腸胃分解,殘留的氨基酸會破壞或傷害小腸絨毛細胞,造成腸漏症,可能導致人體產生「免疫反應」,嚴重者會形成抗體攻擊自身器官,這樣的疾病被稱作麩質不耐症(Gluten intolerance)。

★疾病影響:目前研究指出,除了腸胃道疾病之外,神經系統的退化、免疫疾病的失調、骨質疏鬆、關節炎、肌少症都是腸道對麩質不耐症的臨床表現。在國外,已經有無麩質飲食的主張,當飲食中去除小麥麩質,減少發炎風險,身體的自癒力上升,疾病的風險也會下降。



關鍵2:小麥食品是高升糖食物

體內血糖應維持平衡值,當我們吃了食物,胰島素就會啟動,調節血糖值。尤其當我們吃能快速提升血糖的食物,比如糖、澱粉,胰臟就得不斷加班分泌胰島素,把碳水化合物分解為葡萄糖,多餘的葡萄糖會轉化為肝糖儲存在肝臟,變成內臟脂肪。如果血液中葡萄糖太多,會隨著尿液排出,就是糖尿病。

小麥的短鏈支鏈澱粉轉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超級快,白麵包的升糖指數(GI值)為100,意味著吃下肚的白麵包在兩小時之內百分之百變成葡萄糖進入血液,就如同兩個小時的豪大雨會造成淹水一樣。此時會造成胰島素大量分泌,讓血液中的糖分(葡萄糖)進入肝細胞及脂肪細胞,最後造成脂肪肝及腹部脂肪堆積,變成身體的負擔,而形成所謂的小麥肚(wheat belly)。

堆積在內臟脂肪的細胞是白色脂肪,它們是因為儲存過多醣類轉化而成的脂肪,而且沒有足夠的粒線體可以消耗氧氣、燃燒脂肪。這些白色脂肪日漸肥大,漸漸到達最高負荷量,之後就會造成阻塞,導致細胞死亡,代謝為發炎物質,產生腫脹疼痛。

這也正是許多下肢疼痛的患者都有腹部腫大的症狀之原因,在我的自然骨科診所稱之為「腹腫痛症候群」。我會請患者每天晨起測試,還躺在床上時,彎曲雙腿,用嘴親吻膝蓋。如果是「腹腫痛症候群」,腹部腫脹,下肢疼痛,嘴巴是親不到自己的膝蓋的。當患者進步到可以親到自己的膝蓋時,需要手術治療的比例就大大減少了。



戒除小麥食品,吃原型天然食物

這就是所謂的「病從口入」,根本的解決方案之一就是不要吃小麥的加工食品,吃原型的天然食物。現實上,小麥食品隱含著食品業、藥商的相關利益,所以消費者看不到「少吃甜食可以少吃藥」的廣告。消費者如果不能體認到這個現實,容易跟著消費廣告的催眠、跟著口感走,以為生病了就吃藥,不去思考疾病與飲食和生活的關係,最後都要面對「今天吃下肚,明天要還債」的現實。

現代人的代謝性疾病層出不窮和飲食習慣有關,罹患疾病雖然有藥物控制,但若不從根本解決,只靠吃藥,結果將形成老年人口依賴藥物的社會困境。根據健保署2020年7月發布的統計數據,18歲以上的國人,有高血壓者占25.8%、高血脂占21.6%、高血糖占10%,長期靠藥物控制慢性病不僅無法根治,且容易引發其他副作用。